御书房 - 历史小说 - 大明奉国将军在线阅读 - 第103章 百万两的军饷

第103章 百万两的军饷

    “现在江南的秋粮,勉强可以供应应天府、江西各路清军自给自足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,浙江十几万清军,湖州和嘉兴府的粮草,被我军抢收,清军暂时还有严州、绍兴的粮草供应,这个秋天不会愁粮。”

    “但冬天和来年开春,粮草必然短缺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加剧清军的问题,卑职建议,下一阶段我军的策略,应该从清军粮草问题上入手,比如烧毁他们屯粮之所,并进一步夺回湖州,对严州展开袭击。”

    “让敌人疲于奔命,大量消耗粮草。”

    姚启圣这一番分析,很是有些见解,也是符合浙江的现状。

    但朱连壁并没有急于夸奖他,而是淡淡的看向黄毓祺:“介之,关于粮草问题,我军储备如何?”

    “回禀殿下,今年嘉兴府,松江府,包括苏州府的太仓州、常熟、昆山三县,秋粮都得到丰收。”

    “共计收的粮草三十万石,足以支撑我军十个月所需。”

    “加上湖州府抢收到粮草七万石,又可以支撑两个月,粮草问题倒是不用发愁。”

    黄毓祺身为朱连壁的幕僚,朝中给事中,就是负责协助朱连壁统筹后勤的。

    “粮草没有问题就好。”朱连壁暗自松了口气,然而他还没来得及高兴,黄毓祺却再次开口说道。

    “殿下,粮草虽然暂时没有问题,但我军现在缺乏铁矿,而且是急缺,现在我军弓弩消耗巨大,兵器甲胄也出现磨损。”

    “按理应该是更换的,但因为工部没有铁矿,铸造局也缺钢铁,我军根本无法打造新的兵器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其一,还有银子和铜钱的铸造,也是巨大问题,苏州府、松江、嘉兴都不产矿石,现在我们仅靠赋税,根本入不敷出。”

    “户部尚书路振飞大人,吏部尚书袁枢都表示,府库告竭,再过两个月,我们官员俸禄,军饷都将发不出。”

    朱连壁听到黄毓祺这话,顿时头大如斗,皱眉说道:“都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吗?”

    “殿下,咱们现在有十几万大军,每月军饷就高达三十万两,加上粮草消耗,衣甲兵器消耗,以及封赏;兵部尚书张名振,兵部郎中张煌言上报。”

    “我军每月军费高达七十万两,加上官府的俸禄开支,每月需要消耗银两九十一万两。”

    “而现在三府之地经济产出,每月所收的各项收入银两,仅仅二十万两,也就是说我们每月的亏空,高达七十万两银子啊。”

    这些时日,朱连壁一直在部署打仗之事,对于后方军务,一直没有具体算过账。

    如今坐下来,听到黄毓祺这么一说,朱连壁这才发现,再这样坐吃山空下去,不用清兵建奴反击,自己只怕都要撑不了多久。

    现在府库之所以还有银子,也是得益之前在常州府的几次大战,缴获的一千多万银子做为基础。

    但这笔银子,经过这几个月的开支,如今马上就要见底,为此朝中六部尚书,现在也是心急如麻。

    “可有什么解决办法?”朱连壁见黄毓祺既然捅破了这层窗户纸,想来应该朝中的几位尚书,应该是商议过对策的。

    “殿下,几位尚书的意见是,减少军饷发放,现在我军的军饷,抚恤、封赏都定的太高了。”

    黄毓祺略显迟疑:“现在我军将士,每月军饷二两银子一人,战死抚恤五十两,封赏起步五两,这笔开支实在太大。”

    “兵部、吏部、户部的路振飞、张名振、袁枢大人,包括工部的王昌时尚书、礼部的曹玑尚书、刑部的陈潜夫尚书。”

    “以及吴淞总督杨文骢大人,吴淞总兵吴志葵,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沈犹龙大人,右都御史徐石鳞大人。”

    “都建议削减军费,把军饷降为每月一两银子,抚恤降为三十两,可以以田产土地作为抚恤,封赏也改为田产土地发放,取消现银现钱封赏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将会大大减小军费开支,至少一个月可以减少三十万两银子的开支。”

    “这倒是个办法,但现在我们辖地有限,为激励军心士气,贸然削减军饷,势必影响军心。”朱连壁思虑之下,虽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。

    但目前局势不稳,自己好不容易靠着金钱,和民族大义,拉拢起来的军心斗志,一旦削减军饷,必然动摇根本。

    “启圣,你是浙江人,不知可有什么好的建议?”朱连壁见姚启圣半天没有开口,接过董小宛新泡的茶水,转手递给了姚启圣。

    “回禀殿下,浙江素来有三分田地,七分山水的说法,据我所知,浙江目前并没有,发现有什么大型矿产,也就绍兴府的诸暨、东阳一带,一直有铁矿和铜矿开采。”

    姚启圣摇了摇头,继续说道:“浙江的优势在于海洋,明州府市舶司在两宋时期,每年海上贸易,赚取的钱财都是数以万计。”

    “殿下要缓解经济压力,只有开海。”

    姚启圣此刻并不知道,朱连壁已经在松江府的设立松江市舶司,宣布大明重新开海,走上海上贸易之路。

    “姚大人,你怕是不知道,松江市舶司早在七月初旬,已经开通,现在提举高丽市舶司正使,已经踏上高丽海上贸易之路。”

    黄毓祺见他说到开海,遂笑着解释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殿下英明。”得知朱连壁已经开海,姚启圣恭维一句,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高丽物资有限,回报不如扶桑倭国,倭国虽然也是岛国,但盛产金银,但他们缺乏粮食丝绸药材等物资。”

    “卑职认为,既然开海,扶桑倭国这条商路,必须尽快开通,这是赚取白银一条捷径。”

    “另外福建的郑芝龙,就是靠海上贸易起家的,此人手握数万雄兵,扶桑倭国贸易向来是他的生意,最好是先拉拢一下他,并做好防备,以防遭到此人攻击,”

    姚启圣的建议和思路,显然是对的,朱连壁点头之余,说道:“远水解不了近渴,看来现在我们还是得打开眼前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“我曾在金陵朝廷的弘文馆之中,看过一本古书,上面记载在严州、徽州的建德江中,曾有金沙流出,虽然朝廷并没有找到矿脉,但这说明建德江中上游,还是有可能存在金银矿脉的。”

    “严州隔着湖州府,只有先攻取湖州府,才能拿下严州,而且我们主动,定然会引起清军主力合围,这样会不会引火烧身?”

    黄毓祺虽然没有明确反对,但却对朱连壁为了一个,不一定存在的矿脉,提出攻打的严州的念头,感到有些过于冒险。

    “这事先不急,我会让赵彪,安排锦衣卫的探子,潜藏侦察再做决定。”

    朱连壁自是不会一拍脑门就决定出兵这样的大事,刚才他所说在金陵弘文馆看书之事,也不过是一句托词。

    原因是朱连壁前身的地理记忆,让他知道严州、建德江流域山区,确实有拥有矿产,比如现在军中缺少的铁矿,金银矿产和石灰矿等等资源。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

    但现在攻打严州容易,要守住顺利探矿,开矿却不容易。

    归根结底,还是浙江尼堪这十几万清军,才是最大的掣肘。

    “海宁三百里紧急军情。”

    傍晚时分,一骑从桐乡东门飞奔入城,马背上的信使的喊叫声,打破了城中的宁静。明末逐鹿的大明奉国将军